广州江夏村民屋里挖出太岁 受伤能自己复原(图)
广州江夏村民屋里挖出太岁 受伤能自己复原(图)
“昨天我家挖地基挖到一个好大的太岁”,昨天上午,白云区江夏村民李女士兴奋地致电本报报料,“它软绵绵的,我们把它挖破一个大洞,它还能自己复原”。
受伤后能自己复原
记者闻讯赶到江夏村。发现“太岁”的房屋地面很潮湿,“太岁”呈椭圆状,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工人们沿边缘挖进去20厘米仍未见底,看上去呈一个乌龟背一样压在黄土中间。它的表面已被工人用锄头挖进去了一半,房主李女士说,前天已经用簸箕搬走约3箕,但过了一个晚上,被挖走的部分竟自己复原。另外完整的一半表面呈灰色的硬角质,脚踏上去软绵绵,质感像是软糖。撕开表层硬角质,发现里面是金黄色如猪肉脂肪膏一样的物体,用手能将表层硬角质与金色脂膏撕开,撕开后发现金色脂膏内渗出黏液。细闻可闻到一股新鲜的土味。
房主李女士向记者描述当初发现时的情况,几天前家里装修,工人铲开水泥地面露出黄土时,在走廊与客厅交接处发现一个“怪物”,最初大家以为是一大堆胶水,工人们使劲用锄头挖走三四簸箕,但隔一晚后发现这个怪物竟能自己复原,她询问旁边药店的中药师,“你家别是挖到太岁了,那就值钱了”。李女士连忙叫工人暂停施工。她说,这套房子上一次装修约在10年前,当时挖地基时没有发现这个“怪物”,当时地面土层也填得很结实,所以怀疑这个怪物应该只有10岁左右。
科研人员态度慎重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他承担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项目,曾对“太岁”有过研究。正在外地出差的他闻讯很感兴趣,他让记者与其助手联系,“先把图片发到我电子邮箱”,但最终认定必须要先做实验。
该所一位沈姓科研人员表示,根据记者描述确实很像传说中的“太岁”,如果能确定,其体积可能是广东省内发现最大的一个太岁。
“太岁”千奇百怪 近期频频现身
广东南海
今年7月,南海狮山吴先生在江边泥土里捡到一件疑似“太岁”的不明软物,在太阳底下能渗出黏稠的液体,其身上的伤痕也能自己愈合。记者看到该物体为淡黄色,上面还有一些黑色斑点,大约有30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高,约2公斤重。
内蒙古巴彦淖尔
2004年4月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农民在村子一个崖边发现一块类似肉团的不明软物,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手感和肉一样;它夏天不会因气温高而腐烂,冬天也不会因温度低而僵硬;它身上的“伤口”能自动愈合;它无异味且在不断地长大……
“太岁”小传
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记载,“太岁”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的确是存在的。在中医药上被称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肉灵芝”等。
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还列举了几个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